正如我們前一篇文章“認識口服避孕藥”中所描述的,口服避孕藥的避孕機轉總共有五個,在避孕策略上可以說得上是層層把關,效果是非常好的。研究也顯示,只要按時服藥,避孕效果幾乎達到99%以上。當然也有人失敗,主要的原因是她們忘記了按時服藥。目前市售的避孕藥都是短效的避孕藥。如果忘記或漏服。避孕效果自然會打折扣。
長期服用避孕藥與生殖器官腫瘤
-
- 子宮頸癌
人類乳突病毒(HPV)的持續感染是引發子宮頸癌的首要因素。某些流行病學的報告提到,長期口服避孕藥可能增加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但是,因爲仍有其他多重因素影響,口服避孕藥在此方面的影響程度持續受到爭議。 - 乳癌
40歲以下的婦女罕有乳癌發生。有報告顯示口服避孕藥的婦女被診斷出乳癌的相對危險性有輕微上升,這此現象在停藥10年後逐漸消失。口服避孕藥可以讓使用者提早診斷出乳癌,原因是口服避孕藥及人體的生理效應兩者合併的結果。被診斷的使用者傾向於屬較初期的病情。 - 子宮內膜癌及卵巢上皮癌
目前大多認爲,由於口服避孕藥(內含的黃體素成份)的保護作用,口服避孕藥可以降低子宮內膜癌及卵巢上皮癌的發生幾率
- 子宮頸癌
長期服用避孕藥長期服用避孕藥與日後懷孕
研究顯示,很多避孕藥停藥後第一個月有70%的女性朋友恢復正常排卵; 三個月內恢復達90%。可見生育能力大多立即恢復,長期服用避孕藥不影響以後的生育。但服藥時間過長,停藥時年齡已超過40歲,恢復排卵的時間有延遲的趨勢,這可能與卵巢功能隨年齡自然減退有關。
長期服用避孕藥與下一代的發育
研究顯示服用短效避孕藥停藥後,生育能力大約立即恢復,不會增加畸胎率,藥物對胎兒無影響。所以有些學者建議短效口服避孕藥停藥後,沒有必要停藥後等到三到六個月才嚐試懷孕。但若已懷孕,需立即停藥。
長期服用避孕藥與人體的三大代謝
-
- 糖代謝
避孕藥內的黃體素成份可以減少體內胰島素受體數目,增加組織對胰島素的抵抗。長期服用避孕藥部分患者會出現糖耐量降低,但空腹血糖正常,尿糖陰性,臨牀上無糖尿病。 - 脂肪代謝
長期服用口服避孕藥可以使部分女性朋友血清中的三酸甘油脂、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變化(HDL) 。目前認爲其中的雌激素成份,使低密度脂蛋白LDL降低,HDL上升; 避孕藥中不同的黃體素成分,對HDL的影響不同。高密度脂蛋白HDL增高可以防止動脈硬化,對心臟血管有保護作用; 而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可使動脈硬化,對心臟血管不利。 - 蛋白質代謝
長期服用避孕藥,少數女中會出現血清中總蛋白和清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的現象,但這些變化沒有臨牀症狀,停藥後多可恢復正常。
- 糖代謝
長期服用避孕藥與血栓栓塞性疾病
目前認為雌激素成份可使凝血因子增高,長期使用有增加血栓性疾病的危險。整體而言,低劑量的雌激素(每日50ug以下),使用者靜脈血栓性栓塞症風險是沒有使用者且未懷孕者的兩到三倍。但是仍然低於懷孕和分娩的相關風險。
使用避孕藥的禁忌症
有下列情況,不應使用避孕藥,或者在第一次使用避孕藥期間,有下列情形也應馬上停止使用。
-
- 現有或曾有靜脈或動脈性血栓性栓塞症病死或腦血管意外。
- 現有或曾有血栓症狀的前兆。
- 現有或已有動脈、靜脈血栓風險因子。
- 有局部神經症狀之偏頭痛。
- 有血管問題的糖尿病。
- 有或曾有肝臟疾病功能,且肝功能指數未恢復正常。
- 肝髒腫瘤良性或惡性。
- 嚴重嚴重腎臟功能疾患。
- 有受荷爾蒙影響的生殖器官或乳房的惡性腫瘤。
- 不明原因的陰道出血。
- 已懷孕或疑似懷孕。
- 哺乳。
- 對任何主成份及任一賦形劑過敏者。
有下列情況,會導致靜脈或動脈血栓以及血栓栓塞症腦血管意外發生的風險上升
-
- 肥胖(BMI超過30Kg/m2)
- 家族病史,家族成員在年輕時曾罹患靜脈、動脈血管栓塞,或有本身有先天性遺傳因子影響。
- 長期不能活動、大手術、任何腿部手術或重大創傷
- 抽煙 抽煙越多,年紀越大,風險越高,尤其是超過35歲的婦女,。
- 脂蛋白異常血症。
- 高血壓。
- 偏頭痛。
- 瓣膜性心髒病、心房纖維顫動。
- 目前對靜脈曲張、表層栓塞性靜脈炎在靜脈血栓栓塞中所扮演的角色尚無定論。
當然,使用口服避孕藥也有它的附加好處。比如減緩經痛、預防骨盆腔發炎、治療青春痘、使月經量減少。所以,有些人因為月經來潮出血過多,而有慢性貧血現象。口服避孕藥後,經血減少,貧血的狀況也會慢慢地改善。
就缺點方面而言,用口服避孕藥避孕的婦女,應有準時服藥的習慣,不可以忘記,不可以漏服,否則容易功虧一簣,一來容易避孕失敗,二來造成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嚴重時,需要到婦產科接受治療。